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飛碟的「擴散高頻波推進」機制 - 毫米波推進

譯者:羅倫

譯自:Propagated High Frequency Wave Propulsion


請先點選此鏈結觀看安德烈亞森(Andreasson)事件中,飛碟內部慢速運轉示意圖。


[本文係〈重力操縱物理學〉的續篇(一)]


研究人員發現,一些飛碟發出「超高射頻電磁脈衝」(super-high 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pulses)的電子特徵[參見美國空軍〈飛碟的第一次遭遇〉(UFO Encounter One)文章中的描述]。脈衝位於 3 千兆赫(GHz) 電磁波譜範圍(屬於微波),波長為 10 厘米。


由於波長太短且頻率如此之高,普通的電容-電感振盪器及其導體或天線發射系統無法處理,因此需要一種不同類型的電子技術將這些波輻射出飛行器並進入周圍的空氣或空間中。有多種方法可以使用短“毫米”波進行操作,其中一種稱為「傳輸線」(transmission line),另一種是使用「拋物面天線」(parabolic antenna),另一種是「波導」(waveguide)。在這三個系統中,最適合擴散電場推進(propagated-electric-field-propulsion)的系統是波導,它基本上是一個矩形金屬管,一端泵入微波功率,另一端傳遞出強度幾乎一樣的功率波。波導科學非常迷人,與電纜或導體類型的電子產品完全不同,波導的尺寸和形狀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計算得出最終結果。微波是一個非常有用的頻率範圍;在一個特定頻率 [大氣空氣 3 千兆赫(GHz)]下,它們可以在周圍空氣原子的電子中產生「自旋共振」(spin-resonance)。「電子自旋共振」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將電子在正常模式的「較低能量」狀態提升到較高能量狀態,視覺效果是發射出各種顏色的光子(譯註:電子順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又稱電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是屬於自旋1/2粒子的電子在靜磁場下發生的磁共振現象。)

波導的使用分為兩種傳播模式:「橫電模式」(transverse electric mode, TE模式)和「橫磁模式」(transverse magnetic mode, TM模式)。嚴格地說,TM 模式會產生一個水平電場(參見下面的圖 33a),此非這裡所需。另外,這種波必須完全包圍在有四個壁的管道內,而且在本應用中,金屬側壁須從中心延伸到圓周管道,因此不適合。

最適合的是橫電模式 (TE10),其中磁力線(magnetic field lines)平行於 a - b (x - y) [譯註:a,b 是波導的長與高] 平面,並且電力線(electric field lines)是直立的,並且在這種情況下,與徑向平面波導(radial planar waveguide)的上下平面正交,(參見圖 33e)。在 TE 模式中,最重要的導體壁是頂面和底面,因為它們將包含波的電場元素。事實上,因此之故,微波傳播可以通過開放的平行板波導發生,[根據 T.羅齊(T. Rozzi) 和M·蒙賈爾多(M. Mongiardo) 1997 年的書《開放式電磁波導》(Open Electromagnetic Waveguides)中所述,開放式波導有許多優點,而且應用也多。微波「透鏡」當然也是開放式的]。不同之處是,在開放式側壁的情況下,波導將通過更寬的波長帶而不是在一個窄寬帶內工作,這在目前的情況下並不是一個缺點,因為當波通過圓周管道排出時,將通過二次「整形」(shaping)至所需的波長和頻率。


導引推進(Directing the Propulsion)

如果傳播通過整個 360º (沿圓周)方向離開飛行器的管道,則推力只會使飛行器筆直向上移動(或允許它直線下降),因此要控制移動方向,傳播必須由管道以某種方式導引。系統利用毫米範圍電磁波的美妙之處在於,這些波可以很容易地被「透鏡化」(lensed),就像光波頻率的電磁波可以通過玻璃透鏡聚焦一樣,毫米波也可以被導入由金屬反射面或人造介電質(dielectrics, 由晶格結構構成)製成特殊構造的「透鏡」,以改變波形(見圖 34)。

拉扎爾(Lazar)描述的另一種飛碟很有可能使用碟體作為波傳導的一種透鏡形式——參見拉扎爾的重力指南說明——所以也許安德烈亞森類型的飛碟也是如此。在這些微波頻率下,可以充分利用電磁波的「光學特性」(optical properties);並且透鏡折射或重定向部分波等特別有用的功能可用於產生兩個波。

磁鏝刀(Magnetic Trowels)

「磁鏝刀(譯註:鏝刀亦稱抹刀,泥水匠用鏝刀抹平水泥)」配置(參見圖 33b-d,在這些圖中出於說明的目的顯示為三個眼狀扇形區),工作方式是通過將電力「閃控」(strobe)[譯註:「閃」指只開啟很短的時間。閃控,代表一種控制技術,你能用很短的脈波時間,具有規則的頻率去控制開關。]至位於圓周管道內的磁通量產生區段(segment),以便它們形成三個(或兩個,或四個,或許多)磁通量鏝刀(trowels)以圍繞飛行器的圓周旋轉,並由三個(或兩個,或更多)零磁通量隔開,通過在一個鏝刀的後緣和下一個鏝刀的前緣之間關閉一個區段來完成。這些鏝刀配置的目的是將中心(在蓄能反應器(accumulator reactor)中 - 參見〈飛碟行進〉(UFO Propagation)一文)產生的高頻電磁波通過類似波導的形式引導,以便將波「整形」成所需的頻率和波長 - 與用於塑造微波的矩形金屬波導方式非常相似。

從附圖 33a 中可以看出,徑向平面波導似乎高約 12 厘米,在傳統的矩形波導內相當於 625 兆赫(MHz)至 1 千兆赫(GHz)的頻率波,但很明顯,在波實際離開飛船的地方 - 於圓周邊緣和圓環外緣之間的空間,管道的高度可能下降到6 至 2 厘米之間,這種波導尺寸將與 2 到 4 GHz 的微波區域頻率有關……(如果真有任何間隙的話——因為微波頻率範圍內的能量可經由人造介電金屬穿過飛行器的外皮。製作這些人造或金屬介電質的想法於 1946 年首次發佈[參考資料1]。這樣一來,飛碟的表面看起來就像一個光滑完整的面,沒有接縫或關節,但仍具有輻射一系列能量波的能力)......

磁鏝刀的閃控可以被配置為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也可以做成不轉。此外,電磁波通過的零磁區(nulls)或「光柵」(gratings)可以間隔得更近至幾個波長,以促進電磁脈衝的同步雙輻射[根據邁克·康佩蒂羅(Mike Competillo) 的〈無線電波控制電場驅動系統〉(Radio Wave Controlled Electric Field Drive System)網頁]。目前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配置是兩個電源(頻率略有不同),相隔幾個波長,以便波的相長和相消干涉共同產生電場定向推進。

參考資料

  1. "Metal-Lens Antennas" by W. E. Kock in Proc. IRE (Nov 1946) vol 34 p828-836; “Path-Length Microwave Lenses" by W. E. Kock in Proc. IRE (Aug 1949) vol 37 p852-855; “Metallic Delay Lens" by W. E. Kock in Bell System Tech J. (Jan 1948) vol 27 p58-82; “Antennas" by John D. Kraus (1988) ch.14 Lens Antennas p661-69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